一、当期所得税
考点1.当期所得税概述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当期所得税=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二、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考点1.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概述
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
【注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因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其确认结果直接影响购买日确认的商誉或计入利润表的损益金额,不影响购买日的所得税费用。
【例1.判断】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因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其确认结果将影响购买日的所得税费用。()
【答案】×
【解析】只要是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负债在购买日公允价值不同于其以原始取得成本为基础确定的计税基础的,由此在购买方合并报表层面产生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需要在购买方的合并财务报表层面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并相应调整商誉或者留存收益,不影响所得税费用。
三、所得税费用
★考点1.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四、合并财务报表中因抵消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考点1.合并财务报表中因抵消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产生的递廷所得税
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按照适用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例2.判断】企业合并业务发生时确认的资产、负债初始计量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所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2011年)
【答案】×
【解析】企业合并业务发生时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初始计量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五、所得税的列报
★考点1.所得税的列报
资产负债表 | 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
利润表 | 所得税费用 |
附注 | 披露与所得税有关的信息 |
【例3.单选】2011年12月31日,甲公司因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分别确认了1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2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甲公司当期应交所得税的金额为150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公司2011年度利润表“所得税费用”项目应列示的金额为()万元。(2012年)
A.120
B.140
C.0
D.180
【答案】B
【解析】本题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 14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50
借:其他综合收益 2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2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确认的递延所得税对应的是其他综合收益。因此,该公司2011年度利润表“所得税费用”项目应列示的金额为140万元。
【例4.综合】甲公司2015年年初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余额为50万元,与之对应的预计负债贷方余额为20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无期初余额。甲公司2015年度实现的利润总额为9520万元,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且预计在未来期间保持不变;预计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甲公司2015年度发生的有关交易和事项中,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存在差异的相关资料如下:
资料一:2015年8月,甲公司向非关联企业捐赠现金500万元。
资料二:2015年9月,甲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产品保修费用300万元,同时冲减了预计负债年初贷方余额200万元。2015年年末,保修期结束,甲公司不再预提保修费。
资料三:2015年12月31日,甲公司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180万元。
资料四:2015年12月31日,甲公司以定向增发公允价值为10900万元的普通股股票为对价取得乙公司100%有表决权的股份,形成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假定该项企业合并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且乙公司选择进行免税处理。乙公司当日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0000万元,其中股本2000万元,未分配利润8000万元;除一项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均为200万元、公允价值为360万元的库存商品外,其他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计税基础相同。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1)计算甲公司2015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
(2)根据资料一至资料三,逐项分析甲公司每一交易或事项对递延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如无影响,也明确指出无影响的原因)
(3)根据资料一至资料三,逐笔编制甲公司与递延所得税有关的会计分录。(不涉及递延所得税的,不需要编制会计分录)
(4)计算甲公司利润表中应列示的2015年度所得税费用。(2016年)
【答案】
(1)2015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9520+500-200+180=10000(万元)。
(2)资料一,对递延所得税无影响。
分析:非公益性现金捐赠,本期不允许税前扣除,未来期间也不允许抵扣,未形成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资料二,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50万元。
分析:2015年年末保修期结束,不再预提保修费,本期支付保修费用300万元,冲减预计负债年初余额200万元,因期末不存在暂时性差异,需要转回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50万元(200×25%)。
资料三,本期计提的坏账准备180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此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45万元(180×25%)。
(3)资料一,不涉及递延所得税处理。
资料二与递延所得税有关的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5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50
资料三与递延所得税有关的会计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45
贷:所得税费用 45
(4)当期所得税(应交所得税)=10000×25%=2500(万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50-45=5(万元);
2015年度所得税费用=2500+5=2505(万元)。
【例5.综合】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010。相关资料如下:
资料一:2010年12月31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44000万元购入一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写字楼,立即以经营租赁方式对外出租,租期为2年,并办妥相关手续。该写字楼的预计可使用寿命为22年,取得时成本和计税基础一致。
资料二:甲公司对该写字楼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所得税纳税申报耐,该写字楼在其预计使用寿命内每年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均为2000万元。
资料三:2011年12月31日和2012年12月31日,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分别为45500万元和50000万元。
资料四:2012年12月31日,租期届满,甲公司收回该写字楼,并供本公司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甲公司自2013年开始对写字楼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寿命20年,在其预计使用寿命内每年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均为2000万元。
资料五:2016年12月31日,甲公司以52000万元出售该写字楼,款项收讫并存入银行。
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外的税费及其他因素。要求:
(1)甲公司2010年12月31日购入并立即出租该写字楼的相关会计分录。
(2)编制2011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分录。
(3)计算确定2011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说明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还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并计算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
(4)编制2012年12月31日甲公司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
(5)计算确定2013年12月31日该写字楼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说明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还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并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
(6)编制出售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2017年)
【答案】
(1)2010年12月31日购入并立即出租该写字楼
借:投资性房地产 44000
贷:银行存款 44000
(2)2011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15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500
(3)2011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为45500万元,计税基础=44000-2000=42000(万元),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500-42000=3500(万元),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3500×25%=875(万元)。
(4)2012年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转为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50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 455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500
(5)2013年12月31日该写字楼的账面价值=50000-50000÷20=47500(万元),计税基础=44000-2000×3=38000(万元),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7500-38000=950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9500×25%=2375(万元)。
(6)出售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清理 40000
累计折旧 10000
贷:固定资产 50000
借:银行存款 52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40000
资产处置损益 12000